痔瘡 困擾又治不好

Font Size

A- A+

2019-09-17 痔瘡 困擾又治不好

坐立難安:「痔瘡」很困擾卻又治不好 

 

轉載自「壹週刊」:2018年09月13日

 

「痔瘡發作時會讓人痛到坐不下來,連走路都會一跛一跛的,你說糗不糗!」講起痔瘡,相信有得過的人一定會有同感,那種痛到無法坐下又講不出口的狀況,有時真的會讓人生不如死!

急性發作痛到要人命

為什麼人會長痔瘡呢?必須先了解肛門的構造。肛門及其周圍粘膜或皮膚下層有靜脈血管叢,當這些正常的生理構造發生血管充血和組織腫脹時就會形成痔瘡。在肛門腔有一條鋸齒狀的構造,它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皮膚分隔開來,在此線以上的皮膚對痛覺不敏感,此線以下的皮膚則對痛的感覺非常靈敏。而「內痔」就是發生在此一鋸齒線上方,所以一般是無痛的。它可引起出血或變大而突出於肛門外;「外痔」則是發生在鋸齒線以下,通常是會腫痛的。

 

肛門結構圖與痔瘡症狀區分

第一度:流血、無脫出
第二度:有脫出,但會自動退回肛門內
第三度:有脫出,必須用手推回肛門
第四度:嚴重脫出,無法用手推回肛門

基本上,第一、二度痔瘡病患,大多採用保守療法,也就是多吃高纖食物、蔬菜及水果,再配合局部藥膏塗抹或使用塞劑,同時也可以利用「溫水坐浴」法,利用介於20至30度的水溫浸泡,每天3次,每次約5到10分鐘。在門診利用橡皮筋結紮或注射硬化劑,可以減緩疼痛。第三、四度一般則多採用外科手術療法。

因為人是站立的動物,長時間受到地心引力影響,肛門及直腸上方的血流在此時都會對其產生壓力,如果再加上排便習慣不佳、便祕、腹瀉、懷孕、肥胖、排便時間過長(邊看書、邊聽音樂)、經常用力排便等等壞習慣,都會助長痔瘡的發生。

出血疼痛忍耐就醫

大多數的痔瘡是沒有症狀,你也不會感受到它的存在;多半都是在出血或是形成外痔排便會痛時,你才會知道原來自己長了痔瘡。一般大部分到醫院求診的病患,大部分共同症狀就是『大便出血』,門診中多半會用直腸鏡或肛門鏡檢查,確定是否為痔瘡引起。

許多人都認為排便產生疼痛就是長了痔瘡,其實並不一定,大多數痔瘡是不會痛的,除非是痔瘡急性發作時,因為血管堵塞形成血栓,導致痔瘡患者所謂的坐立難安,否則平常應該是相安無事才對。

理論上痔瘡可分為內痔、外痔、混合痔,大部分痔瘡患者都屬於「混合痔」層級。比較特別的是,「少年得痔」的狀況越來越多。這些年輕的痔瘡患者,都有固定的特色,就是多坐少動、愛吃零食、纖維攝取嚴重不足、熬夜、上廁所時間長,而且出血情況已經有一到三年的時間,都是因為嚴重流血,才會來求診,除了羞於啟齒,怕開刀,也是讓他們不想看醫生的主因。

 

手術切除仍面臨復發風險

一般如果狀況不嚴重,會要外用藥物為主,讓痔瘡消腫減少疼痛,如果這些保守療法無效,採用外科手術是根除痔瘡的最後手段;現在的手術已經非常進步,大幅改善了病患的不適感與復發機會。但即使如此,許多人還是擔心痔瘡開刀不僅會復發,還會造成肛門失禁,所以寧願選擇不開刀。

除了生活環境改變、工作壓力增加、生活作息無常之外,最嚴重的就是不良飲食習慣,導致不良排便習慣,所以防止便秘是預防痔瘡的第一道關卡。此外,多運動、多吃富含纖維質食物等方式,也有助於排便順暢及減少痔瘡產生。

由於現代人幾乎都是久坐的上班族,當人體採用坐姿時,肛門就會充血,所以除了不要久坐之外,一定要多做些有氧運動,才能幫助血液循環。平常也要多吃高纖食物,避免造成便祕,上廁所時間也不要過久,以腹部用力而不是屁股用力,只要注意這些重點,就能避免痔瘡上身。

由於植物藥具有多成分組合與複合性的療效,因此植物藥的開發已經成為先進國家的主要研發趨勢。植物藥治療目標是多方面的,常從調理身體機能狀況達到治療的目的。未來天然植物藥的興起,預期將徹底解決長期以來對痔瘡疾病治標不治本的問題。

本文技術諮詢:安邁核心生技公司
醫學審稿:書田診所大腸直腸科胡煒明主任